上海师范大学第三届“AI+”青年教师发展论坛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1-23浏览次数:990

11月19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第三届“AI+”青年教师发展论坛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本次活动由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上海市电子学会共同指导,以“聚青年科研人之火,燃数字化新时代之光”为主题,设“智通物联,数图感知”和“医工融合,智慧健康”两个分论坛。来自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8位专家学者作特邀报告,分享了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波、副院长袁非牛、院工会主席茅红伟,青年教师和部分研究生、本科生200余人参加。 

开幕式上,张波致欢迎辞,对与会的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对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上海市电子学会一直以来对师大青年教师发展工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介绍了学院在人工智能教育方向的发展举措和特色创新,以及上海师范大学“AI+”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系列活动的安排。学院青年博士教师联谊会秘书长杨春夏主持开幕式。

“智通物联,数图感知”主题分论坛上,上海大学的彭俊杰教授作了报告“面向口语的文本处理与理解”,探讨在语义信息扩展、语义相似度计算、文本错误处理与意图识别方面的相关工作;上海交通大学的盛斌教授作了报告“DeepDR-基于深度学习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介绍其所在科研团队研究开发的DeepDR系统,实现图像质量分析与实时反馈、病变检测和分级诊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吕照民副教授作了报告“基于机器视觉的轨道扣件状态检测”,介绍基于双模版的单向轨道扣件定位方法和融合自编码器和深度置信网络的局部轨道扣件状态识别算法;东华大学的张磊副教授作了报告“面向6G的无线感知与可穿戴计算初探”,围绕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无线感知定位、可穿戴计算与能量中性等方面展开探讨。思辨交流环节,针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前景,人工智能与信息通信领域的融合,以及青年教师职业规划与发展三个议题,与会专家和青年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学院青联会执行委员郭畅主持论坛。

“医工融合,智慧健康”主题分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的李红兵副教授作了报告“智能手术机器人交互力感知与精准控制研究及未来趋势”,介绍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诊疗机器人实验室在智能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主要技术创新和研究进展;上海理工大学的孔祥勇博士作了报告“医工交叉下的人工智能创新与实践”,探讨人工智能落地医疗健康的技术路径,分享医工交叉合作过程的难点、痛点问题;复旦大学的刘欣副研究员作了报告“基于深度学习策略的超分辨超声及声全息成像研究”,介绍快(超快)ULM成像方法和定量ULM成像方法,探讨基于物理衍射网络实现声全息成像的可行性;上海理工大学的郑其斌副教授作了报告“基于模数变换(ADC)和时间测量(TDC)的高速数据获取技术研究”,介绍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技术、高精度时间测量技术及其在前沿科学实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思辨交流环节,话题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与诊疗仪器深度结合的机遇与挑战;临床医学应用中远程智慧医疗设备的安全和可靠性;医工交叉背景下产学研创新创业良好发展的模式与思考。青年教师和专家积极互动,畅所欲言,现场思维碰撞,气氛热烈。学院青联会执行委员张巧珍主持论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信机学院协同研究院,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举办上海师范大学第三届“AI+”青年教师发展论坛,旨在为青年教师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励青年教师坚持“四个面向”,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交流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本次论坛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与研讨思辨为AI+相关研究方向提供了188比分直播技术路径和启发,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增进了188比分直播:青年教师与其它科研院所学者间的交流,为进一步加强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供稿、摄影: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