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至20日,由联合国NGO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华因极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人·数字·城市——数智时代的城市生活变迁”学术论坛在沪顺利举行。
本届论坛历时两天,在学界、政界与业界之间,围绕“数智时代都市人群变化”“数智时代的城市文化与消费”“数智时代城市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方法”等主题展开了跨界讨论。会议共有60多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以及来自政府、商业、房地产业、医院、决策咨询公司等企业的负责人,就数智时代下城市面貌、人群变迁、数智趋势、数字应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十九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海外贸易中心会场举行。在开幕式上,由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投资促进处副处长朱莹华、联合国 NGO 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亚太地区副干事长邢海燕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蒋传光教授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会上,联合国 NGO 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P.R.I.D.E)亚太地区干事长赵元洪和秘书长区菁为该组织受聘的学术顾问颁发聘书。为进一步促进学术成果的落地转化,还举行了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学研究所)与上海华因极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的教研实习基地的揭牌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是大会的主旨报告环节。上半场首先由中山大学的周大鸣教授发言,他从在线都市与技术想象等方面,畅想了适度技术与足够智慧的未来城市的议题。来自复旦大学的潘天舒教授发表了长三角城市适老社会科技改造与建设的主题演讲。在评议环节,冯猛教授认为思考智能技术带来的优势与隐患时,要处理好伦理、社会、城市治理、个人四组关系。在下半场的主题报告中,复旦大学的张乐天教授认为城市数字化应鼓励个性发展,促进多元共生,还要帮助农民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正向力量。来自上海睿丛摄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郭莉博士则分享了如何借助文化人类学方法为城市创新式发展提供方向感与依据,挖掘城市核心文化价值。担任评议人的潘天舒教授则思考技术应用与伦理主张,认为人是技术的目的,人文情感的注入在数字时代尤为重要。
十九日下午,两个平行论坛同时进行。平行论坛一以“数智化与城市”和“数智化与社会”为主题,在第一单元中,来自四川大学的徐新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色音教授、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区负责人张少帅、上海华因极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产品官姚冠华分别做了精彩报告;在第二单元中,中山医院信息与智能发展部规划与管理中心主任钱琨、上海游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华锋、四川大学图书馆馆员赵靓、瑞安房地产管理有限公司策划与产品发展部负责人许艺珏对数智时代下的社会行业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与见解,担任评议的陶希东研究员、何煦副总经理、周立民副教授、张经纬副研究馆员就以上演讲,进行了精辟而又独到的点评。平行论坛二以“数智化时代的文化”与“数智时代的生活”为主题,在第三单元中,复旦大学的周怡教授、上海博物馆张经纬副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姬广绪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杜立婕副教授分别就数智时代的文化进行了探究与讨论;在第四单元中,来自同济大学的刘悦来教授、中山大学的钟淑如副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的刘行博士,以及爱丁堡大学的王志威博士就数智时代的生活现状分别发表了创新且深刻的见解,担任评议的段颖教授、杨彩云副教授、张乐天教授与梁德阔教授就以上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评议与互动。
本次论坛除主旨报告与平行论坛之外,还专门设有研究生论坛,为青年学子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二十日上午,研究生论坛分别以“数字治理与群体关怀”与“城市变迁与城市行动”为主题,从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等学科视角出发,就数字治理、数字鸿沟、数字劳动、城市群体、城市流动、城市组织与互动等现代热点议题进行交流。
二十日下午,论坛圆满闭幕。在此次论坛上,秉承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学界学者和业界人士联合探讨了数智时代下现代人和城市发展及变迁,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中数字技术实践如何可能,并就数智时代下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有深度的跨界交流。数智赋能是城市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议题。从数字到数智,再到数治,今天的城市生活与城市面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如何用数智化技术赋能未来的城市治理,加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让技术更有温度,让城市更富人文,未来值得进一步关注。
(供稿:哲学与法政学院 作者:刘舜、张琪舒涵 摄影:冯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