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比分直播:举行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1-15浏览次数:560


11月11日至12日,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首届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培训会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委员会主办,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承办。本次会议面向野外科学观测、数据集成及地理环境建模等相关人员,以视频会议和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吸引了全国250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26位专家、学者报名参会,视频会议参会人数峰值630人,在线观看中国地理学会bilibili直播累积2445人次。

11月1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高峻教授主持,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国友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教授分别致辞,上海师范大学程国栋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等出席。张国友秘书长表示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首届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培训会的举办,提供了交流研讨我国地理学研究中野外观测工作问题的平台,推动了野外观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中国地理学会首次开展面向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方法培训方面的活动,具有重大意义。李晔副校长表示观测研究是解释和理解陆地表层系统的变化及其驱动过程的重要手段,本次培训会致力于推动新技术在陆地表层系统观测中的多学科交叉综合和应用,培养地表综合观测研究队伍,提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运行和管理水平。同时,李晔副校长还表示上海师范大学十分重视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的建设和陆地表层系统研究的发展,重视多源、多要素、多角度的观测技术应用,重视优秀人才的引进,从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断为技术创新搭建平台,本次学术年会是上海师范大学师生的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本次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西南大学马明国教授、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周平研究员、武汉大学沈焕锋教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研究员,从各自研究领域和不同生态系统的观测展开分享。11日上午和下午的会议由西南大学马明国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徐耀阳研究员主持。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科学前沿进行了总结。傅院士首先介绍了长期生态研究(LTER)的发展,总结了NEON经验和宏系统生态学研究对生态观测的启示,最后提出需要坚持长期生态监测和控制实验,深化联网研究和尺度扩展,拓展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加强生态系统服务模拟优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发表了建立青藏高原地球系统观测、数据与模拟的看法。陈院士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地理科学,引出了地理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新世纪的地学发展日益呈现密集数据驱动和学科交叉的趋势;随后提出青藏高原是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观测-数据-模型”一体发展是打通时间隧道、打通圈层隔离、打通空间局限、打通科学界限的重要前提;最后呼吁加速构建青藏高原“空-天-地”观测体系,建设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发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模型。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做了题为“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土壤碳库稳定性机制”的报告,分别从陆地表层长期定位观测与控制实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土壤碳库稳定性机制三个部分介绍,总结得出对于陆地碳库的不确定性和稳定性,长期、全民观测是基础,通量是抓手,机制是前沿。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分享了对地理综合研究中定性-定量信息综合集成的认识,提出人地系统棘手问题可转换为定性-定量信息综合集成问题,并提出合适的定性-定量信息融合的数学方法。最后李新研究员指出需要重新审视从定性到定量的集成方法论框架,并在此框架基础上,继续深化流域尺度的人地系统综合集成实践。

11日下午的专题报告分别为:李巍岳副教授的“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介绍”、马明国教授的“西南喀斯特地区碳循环监测与模拟研究”、周平研究员的“南岭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沈焕锋教授的“长江经济带典型生态环境参数智能感知”、陈进生研究员的“近海大气高分辨率观测与数据集成技术”以及邹元春研究员的“东北沼泽湿地铁碳关系研究”,各位专家对中国不同区域,各具典型的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进行了分享。


首届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培训会于12日举行,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刘绍民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温学发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白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屈永华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徐自为高级工程师以及来自北京萨维福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雨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益瑞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围绕“水-热-碳-氮”要素的观测方法与技术进行了分享和培训。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绍民教授以“陆表水热通量观测”为题,详细地介绍了陆表水热通量的研究背景、观测所需的技术和设备、观测设备的布设、站网的维护、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最后提出188比分直播遥感产品的尺度转换问题,必须开展真实性检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温学发研究员以“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为主题,系统综合地介绍碳通量监测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并提出了应用注意事项和相关建议。东北师范大学白娥教授带来的是“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报告,对氮循环过程及相关的模拟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他培训专家分别针对水文、气象、植被、通量等要素的观测技术与仪器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分享,介绍了面向双碳战略的仪器布设综合案例。

培训会的最后,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李巍岳副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宣布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首届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培训会圆满落幕,并表示工委会将以促进陆地地表观测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为使命,今后会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也表示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到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参观交流。


(供稿、图片: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