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大类下的SCI期刊《Sustainability》发表了题为“Application of Mobile Monitoring to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Air Pollution in Typical Area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Green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China”(译:利用移动监测研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典型区域大气污染特征)的论文。该论文为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的2022年国家级大创项目《上海青浦典型区域空气污染分布地图制作——基于多参数、高分辨的“走航监测”》研究成果。第一作者2019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傅欣冉为大创项目负责人,前五作者蔡琦鑫、杨儀涛、徐钰和赵芳红均为在读本科生,通讯作者姚兰老师为项目指导老师。上海师范大学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第一标注。学校教务处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培育开展,将其作为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营造探究式学习氛围的重要载体。该项目获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结项。
移动式监测具有机动性强、响应迅速的优点,能够快速识别污染源,可弥补固定监测的不足。该研究依托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利用便携式空气质量传感器监测仪,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金泽镇和朱家角镇的代表性区域青西郊野公园(公园)和朱家角古镇(古镇)开展“走航监测”,共获得2022年暖季节41次空气质量六参数的走航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受人为活动强度的影响,古镇空气质量六参数浓度总体高于公园。古镇的污染物,包括PM2.5、PM10、SO2和CO,周末浓度均高于工作日浓度,而公园的污染物浓度水平在工作日和周末并无显著差异。此外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单颗粒气溶胶的形貌特征,发现研究区存在新鲜排放和老化的黑碳,表明研究区受到局地排放和传输的影响。
据悉,该论文是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科融合与创新拔尖人才教学改革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的改革成果。实验班迄今已成功开设三届,以“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要求”为原则,旨在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创新做出新探索,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学与科研人才做出新实践,并为学院全面、深入的教学与科研改革做出新尝试。根据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实际,“一对一”的学术导师对入选实验班的本科生开展特色化、个性化的准研究生式科研训练,从而培养其科研兴趣,提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撰写科研论文的综合科研能力。傅欣冉作为实验班第一届学生,自本科一年级起与姚兰老师建立“一对一”指导关系。姚兰老师带领她聚焦长三角的环境地理调查,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学习与科研相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今后学院将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高度进一步深耕实验班,狠抓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图表来源:Fu, X.; Cai, Q.; Yang, Y.; Xu, Y.; Zhao, F.; Yang, J.; Qiao, L.; Yao, L.; Li, W. Application of Mobile Monitoring to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Air Pollution in Typical Area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Green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China. Sustainability 2023, 15, 205. https://doi.org/10.3390/su15010205
(供稿、图片: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