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至26日,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培训会于上海富悦酒店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88比分直播: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承办。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数据与野外台站处处长石蕾、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高峻、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卢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专家、野外台站负责人和会议代表等200余人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高峻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数据与野外台站处处长石蕾、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分别致辞。
石蕾表示,我国近年来对野外科学观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科技部一直支持和推动野外科学观测工作,并在各大领域建立了167个国家野外站,涵盖了陆地生态系统、生物环境与气候变化、农业资源等多个领域。也期待本次会议对陆地地表观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讨论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袁雯在发言中谈道,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是地理学科未来新的增长点,是解决地理学科学问题非常重要的途径与手段。感谢中国地理学会将上海师范大学作为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十分重视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的建设和陆地表层系统研究的发展,重视多源、多要素、多角度的观测技术应用,重视优秀人才的引进,从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断为技术创新搭建平台。
张国友表示,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培训会的举办,提供了交流研讨我国地理学研究中野外观测工作问题的平台,在推动地理学的数据和模型的进一步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会上,张国友和袁雯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委员颁发聘书。
本次会议以“面向双碳战略的陆地地表综合观测”为主题,面向野外科学观测、数据集成及地理环境建模等相关人员,共计47位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和技术方法培训,共同探讨陆地地表综合观测的重要性、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技术与方法。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200余人参加。工作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中国地理学会微信公众号同步网络直播,在线观看直播累计9195人次。
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作了题为“流域观测-数据-模型一体化:从黑河流域到青藏高原”的报告,美国普渡大学邵国凡教授作了题为“高质量陆地遥感的AI模型评价”的报告,武汉大学沈焕锋教授作了“城市热环境时空精细感知”的报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车涛研究员、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周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君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研究员、东北林业大学金会军教授从各自研究领域和不同生态系统的观测展开分享。
23日晚召开了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各委员围绕工作委员会2024年工作重点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工作委员会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天空地海一体化陆地地表综合观测体系的构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将加强与各部委的交流,促进陆地地表观测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综合观测站建设与观测标准统一。团结科研院所、仪器公司等各方资源,保障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生产和共享,同时推广普及综合观测科技成果。会上,委员们一致通过工委会2024年年会暨第三届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培训会将在张掖举办,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承办。
24日和25日的第二届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培训会设置了1个主会场、6个领域分会场。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西藏纳木错高寒湖泊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0个野外观测站介绍了各自的建设及研究进展。分会场各领域专家就水热观测、碳观测、氮观测、无人机对地观测、遥感观测与反演和多源数据同化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分享和培训。26日,与会专家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进行了学术考察,参观考察了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莲湖主站和南月圩分站,以及浙江省嘉善县祥符荡“竹小汇零碳模式”。
本次大会旨在为全国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及其相关专业同行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围绕陆地地表综合观测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开展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引领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提升地理学综合能力。
(供稿、摄影: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